OCC首席科學傢陳瀅揭秘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與挑戰

        在數字化浪潮席捲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正成爲引領變革的先鋒。OCC首席科學傢陳瀅博士在9月22日,深圳市南山區大象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業慶典上的主題演講中,爲我們揭示了AI的無限可能與挑戰。

 

IMG_3196-opq3219745006-opq3219831763.jpg


01 PART ONE

識變:AI時代的經濟重塑

 

        在演講中,陳瀅博士首先通過展示全球市值前十大公司的排名,揭示了人工智能在當今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他指齣,蘋果、微軟和英偉達這頭三傢公司的市值總和接近10萬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等同於整個A股市場的市值。而這3傢公司則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它們全部都all in AI。特彆是蘋果,上半年的市值還落後於微軟,但隨着其AI戰略的發布,股價近期齣現了顯著上漲。

图片1.png

        而且,不僅這三傢公司,就連排名稍後的穀歌、亞馬遜、Facebook和枱積電等也在積極布局人工智能或與之相關的領域。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前十大公司還分屬於AI產業鏈中的不同細分環節,比如蘋果關注於硬件,微軟關注於應用和雲服務,英偉達關注於GPU設計,枱積電則專心於芯片代工,盡管分工如此之細,但仍有衆多企業能夠躋身前十,這充分展示了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尤其是AI技術的強大力量。此外,陳瀅博士還提到,在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的背景下,老齡化、少子化、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供應鏈的碎片化等社會經濟挑戰,爲行業提供了更多的創新空間。而人工智能無疑將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髮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陳瀅強調,我們正處在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而人工智能將成爲引領這一變革的關鍵力量。

 

02 PART TWO

應變:人機共生的未來

 

陳瀅博士在演講中探討了人工智能如何拓寬創新的邊界。他提齣,人工智能的潛力是幾乎無限的,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他以AlphaGo爲例,這是第一個使用深度神經網絡和強化學習技術戰勝人類圍棋大師的人工智能程序。圍棋曾被認爲是人類在智力游戲領域中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徵服的複雜活動之一。然而,AlphaGo的成功不僅體現了人工智能在處理複雜挑戰上的巨大潛力,也證明了在任何領域,人工智能都有可能創造齣令人驚嘆的成就。

未來人類必鬚學會“人機共生”。因此,他還提齣了“機器商”(MQ)的概念,即個體理解、操作和與智能機器協同工作和諧共處的能力,包括個體適應和優化機器的使用,以實現特定目標的能力。

图片2.png

        他指齣,今天,我們培養任何人纔,都需要將人工智能融入他們的基因,使之成爲他們DNA的一部分。陳瀅博士還提到,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在教育領域普及,大學更是將AI作爲通識教育的一部分。他強調,爲了迎接人工智能時代,我們需要從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層面做好準備。對於政府,最重要的是要製定全面的AI政策,包括確保AI倫理使用的法規、數據隱私法以及人類與AI協作的框架。投資於AI研究和教育對於提升全球競爭力至關重要。對於企業,則需要優先考慮員工的再培訓,以適應AI驅動的未來,并采用符合倫理準則的AI解決方案。透明度、公平性和責任感是維護公衆信任的關鍵。對於個人,他則提倡接受終身學習,專注於AI無法輕易取代的技能,如創造力、情感智能和複雜問題解決能力。每個人都需要認真對待AI,了解它的能力和局限,纔能更好地與它共存。隻有通過這些措施,我們纔有可能更好地擁抱變化,實現人機共生,共同創造一個更加智能和和諧的未來。

图片3.png

 

03 PART THREE

求變:AI技術的新突破

 

        另外,陳瀅博士還在演講中提到了“莫拉維剋悖論”,這是一個曾經廣泛接受的悖論,它描述了一個現象:人類能夠輕鬆完成的任務,如拿茶杯或掃地,對於機器來説卻異常睏難;而那些人類認爲複雜的任務,比如算術和算法,機器卻能夠輕鬆解決。然而,陳瀅強調,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隨着深度學習和大模型的齣現,這一悖論正趨於過時:如今,AI不僅能夠快速完成低階任務,而且在高階任務上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陳瀅提到,人類曾認爲自己在創造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具有優勢,但現在這些領域也正在被AI逐漸侵蝕。邏輯分析能力方面,他提到了OpenAI的ChatGPT O1模型,根據OpenAl發布的技術文件,實驗結果錶明,O1在某些測試中已經超越了人類專傢,錶現接近理科博士水平,并成爲第一個在相關基準測試中達到這一成就的模型。實際上,在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的挑戰性測試中將錶現齣與博士生水平相當的能力。而在創意能力方面,他提到了Midjourney等AI工具,這些工具能夠在短時間內生成大量素材,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的想象力。這引髮了人們對未來的焦慮。但陳瀅博士指齣,“AI不能取代你,但會取代那個不會用AI的你”。

图片4.png


        隨後,他引用了J.C.R. Licklider在1960年的著作《人機共生》中的觀點,展望了未來人機共生的可能性,并指齣人類大腦和計算機的緊密合作將推動人類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思考,以超越現有知識的方式處理信息。

图片5.png

        最後,陳瀅借助AI工具總結道:人工智能不僅僅是一種工具,它是一股將塑造未來社會、經濟,甚至人類身份的力量。踏上這段旅程的關鍵不是恐懼未知,而是做好準備,以創造力、責任感和共同的願景迎接未來。AI技術擁有提升人類潛力的巨大潛力,但這需要協作、倫理遠見以及確保沒有人被落下的承諾。讓我們攜手共進,利用AI技術的力量,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公平、更具創新精神的世界。